当前位置:   首页  在线服务  学习指导

2005年-2006年上海戏剧学院文明单位创建总结

特色部分

 

一、 以改革创新开拓办学新局面,60年辉煌续写艺术教育新篇章
上海戏剧学院是一所有着60多年辉煌历史的艺术名校。在新世纪到来之际,
学校以改革创新开拓办学新局面,具有悠久历史的老校续写着艺术教育新篇章,蕴涵丰富传统文化的校园诉说着积极进取、催人奋进的新故事。

1、群策群力,上下齐心,提炼办学特色,明确办学目标,让上戏充满活力。
上海戏剧学院近几年的发展,离不开上级领导的关心,离不开学校党委的正确决策,离不开广大师生员工群策群力、提炼办学特色、明确办学目标的努力。
2003年开展围绕“两个如何”问题的大讨论,即“学校如何为上海城市的新一轮发展提供服务,学校如何在服务国家和上海中发展自己”。通过讨论,制定了《上海戏剧学院2004—2007年发展战略规划》。2005年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开展关于“加强学院内涵建设”的大讨论,通过讨论,制订了《上海戏剧学院关于加强学院内涵建设的几点意见》。2006年开展关于“办学思想与发展定位”的大讨论。通过讨论,颁布了《上海戏剧学院“十一五”建设与发展规划纲要》。
经过几次上下讨论,我们提炼了特色、明确了目标。这就是:
坚持以创新精神为引领,继承60多年中外合璧的戏剧教育传统,依托上海城市文化海纳百川的独特背景与学校综合艺术多学科多专业的优势环境,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以“大戏剧教育观”培养创新型艺术精英人才。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艺术院校而努力!
在这个目标指引下,学校积极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打破围墙,关注社会,重视实践,建立了“教学、创作、展演”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学校自2004年起确定每年有一个月为“教学实践展示月”,推出了“剧本创作”、“舞美展览”、“教学演出”等教学内容的精品汇报,形成了“新剧本朗读会”、“着色—服装化妆系列展示”等品牌活动。学校还于2004年成立了创作中心,2005年与美琪大戏院合作成立了演艺中心。这些机构为延长教学链、检验课堂教学质量和扩大学生演艺舞台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
2005年12月,校庆60周年3000多位海内外校友返校活动,在全社会引起了良好反响,这是我校改革发展大好形势的最好体现。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和上海媒体给予高度关注。解放日报刊登长篇文章,题目是:“改革使上戏充满活力。”

2、勇于开拓、探索艺术教育与科技结合的新途径,做科教兴市主战略的排头兵。
学校在大力弘扬传统戏剧文化的同时,积极推进艺术教育与科技的结合,重视科研和教学的相互促进,支持和推进学术研究。舞台艺术的边界不断在延伸,以现实主义表演方法为主体的演艺体系不断与时俱进,吸收、兼容和发展了许多新的表演理念和手段,丰富的科研成果对于教学和育人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努力争做科教兴市主战略的排头兵”,既是上戏人的决心,也使上戏作为一流院校在全国、乃至在世界的地位不断突出。
2005年,学校创建了多媒体演艺虚拟空间合成实验室。该实验室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自主研发了虚拟排演系统,是目前上海唯一的科技与艺术结合的重点实验室。其专利技术已经得到市知识专利保护局的承认。实验室已承担了国家与上海多项有影响的重大演艺活动的策划与排演,得到了国家发改委、教育部、文化部、科技部和上海市委领导以及国家863多媒体技术专家的高度评价。如,2006年4月至6月,学校师生承担并圆满完成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十周年庆典晚会《和谐礼赞》的虚拟排演任务,受到国务委员唐家璇、文化部副部长孟晓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等领导的高度评价。
学校从2006学年开始在导演系、舞美系等本科生中开设新课《虚拟演艺创作应用》。通过建设虚拟实验室,在本科教学中引入了全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了科研水平,为开发数字戏剧博物馆、远程剧场等资源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初步实现了艺术教育与科技应用的结合,同时也为国家重大文化活动找到了一条提高效率、节约成本的新途径。
实验室的成员,平均年龄30岁,他们专业技术强、思想觉悟高,具有献身精神,是一支拉得出、打得赢的队伍。负责人徐承志,奶奶病危,家里没有人照顾,为了工作,他舍弃小家为大家;小朱妹妹生病,弥留之际,想见哥哥一面,可是在攻关中的哥哥却无法满足妹妹的愿望,让她带着遗憾离开了人间……在他们身上,我们看见了排头兵的风貌、看见了上戏人的境界!

 3、整合资源、大力推进戏剧大道建设,铸造城市文化新地标。
教学大环境的创新对培养创新型艺术精英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建设这个环境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不冒任何风险进行改革发展。但是,上戏人锐意进取的品格不允许我们这样做,上海城市文化建设和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不同意我们这样做。近几年来,学校在教学环境创新上敢出新招,充分利用校园内外的10个大中小型剧场资源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上海歌剧院、上海市文联等文艺院团与机构的区域优势,于2004年9月发起创建“戏剧大道”。
戏剧大道的推进,首先受益的是学生和学校。仅2005年一年,学校依托“戏剧大道演出联盟”的机制,各类教学演出剧目和社会演出剧目达42个,演出场次达188场。除去寒暑假90天,平均一天半演一场,有效地锻炼了学生面向社会的实践创作能力和学校面向市场的剧目制作能力。
戏剧大道的推进,也为城市文化的形态增添色彩。“以人民广场大剧院为轴心,东起浦东东方艺术中心、西至华山路戏剧大道”的上海文化一根主轴已经列入“上海市文化发展规划”。市领导多次在我校召集有多方负责人参加的推进工作协调会,“戏剧大道”推出的作品在演艺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今晚,你去戏剧大道看演出了吗”已经成为一些艺术爱好者的口头禅。
戏剧大道的推进,更为上海作为国际性特大型城市的文化内涵注入了时代特点和民族魂魄。根据上海市国际友好城市委员会与各国驻沪领事馆友好商议,在华山路(镇宁路至乌鲁木齐路段)将建造20—30座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戏剧大师的雕塑,作为戏剧大道宣传与推进的载体。此项工作启动一年来,已有印度戏剧大师迦梨陀娑和意大利戏剧大师哥尔多尼的雕塑相继落成。今后还有包括像雨果等更多艺术大师的雕塑在这里诞生。
戏剧大道的阶段性建设成果,得到了市领导和社会各界的积极肯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仲伟指出:“上海新的文化建设的征程将从这里出发”;著名演员焦晃期待:“这里将有无数个审美的夜晚”;解放日报资深记者端木复在今年8月25日一版头条载文肯定:“整合艺术院校院团优质资源、促进区域文化创意经济发展,戏剧大道是上海文化新地标”。

4、创意学科全国领先,为上海和国家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出谋划策。
创意学科是一门新型学科。上海作为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与纽约、伦敦、东京一起作为世界四大有创意潜力的城市被国际社会看好。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完全可能从创意产业大量滋生。我校凭着对信息化社会的高度敏锐性,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创意学方面拔得头筹。
2004年学校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创意学院,聘请英国创意集团主席、著名国际创意产业专家、被誉为“创意经济之父”的约翰•霍金斯为国际副院长、兼职教授。2005年7月,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经委、市文广传媒集团和一些工业创意园区共同报名作为团体成员参加的“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在我校正式成立并在我校注册登记。2005年12月,联合国全球创意产业研讨会在我校举行,联合国副秘书长等高官出席。2006年11月,作为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在高校的唯一分会场——创意人才论坛由我校和市委宣传部、市人事局、市教委等部门联合举办。创意产学研基地和霍金斯研究中心也于近日在我校揭牌。
目前,创意学学科建设相关课题被列入上海市重点课题与教育高地建设项目,《创意学概论》等一批教材正陆续出版,创意学相关课程已进入2006级本科教学计划,2007年将开始本科招生。作为创意学院的客座教授,厉无畏、陈伟恕、西门孟、奚洁人等都为学校开设了精彩的讲座,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学校已完成“上海华山路600号文化创意楼”的改建装修工程。从华山路600号至华山路678号“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园区”建设也已启动,创意学院、创意大师工作室、创意产业协会、2008年上海创博会筹备处、上海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以及众多知名文化产业的公司正在纷纷入驻。创意学院与社会各界及其他院校合作,开设了视觉艺术研究生课程班,文化创意管理高级研修班等高级研修班,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二、建设文教结合工程,全力培养拔尖人才,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
上海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城市,在文化艺术方面独树一帜、贡献巨大。要保持这种优势,要使上海继续有强劲的文化竞争力,要使上海在经济和城市物理形态高速发展的同时还要有与之匹配的文化艺术魅力,使之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的艺术中心城市之一,那么,艺术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拔尖艺术人才的培养就日益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摆在我们各级领导、各位文艺工作者、特别是文艺院校的面前。为落实上海市艺术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实现市领导对我校提出的“出人出戏”的办学目标,努力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在文艺团体和有关文化管理机构的支持配合下,我校文教结合工程有了实质性的启动,有力地推动了拔尖人才的培养工作。

1、冲破体制束缚、拓宽成才渠道。
为落实市领导提出的“要让青年演员最好的年华在舞台上度过,而不是在课堂里度过”的指示精神,戏曲学院与我校附属戏曲学校、上海昆剧团携手合作,率先在昆曲教学中制定了贯通十年的、分阶段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探索建立“中专与大学相衔接”的戏曲表演人才培养链。
在市文教结合工程推进办公室等各级领导机构的支持和推动下,上海青年京昆剧团于2006年7月正式成立。剧团的成立搭建了一个平台,贯通了四条通道。一个平台:搭建一个文教结合,联手培养京昆艺术拔尖后备人才的平台。四条通道:(1)培养拔尖学生进一步向高层次发展的通道;(2)优秀青年教师舞台实践和艺术深造的通道;(3)上海京昆院团重点培养的青年演员担纲主角,脱颖而出的通道。(4)全国优秀青年京昆人才加盟上海京昆事业的通道。2006年9月,上戏青年舞蹈团成立。2006年12月,上戏青年话剧影视团也将建立。培养拔尖人才的平台更为广阔。

2、利用各种途径,探索合作培养艺术人才新模式。
经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我院与上海市委宣传部积极磋商并达成联合办学的协议,双方自2005年开始联合举办了高等戏剧影视创作班暨同等学历研究生课程班。
作为教育部第一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教育试点的培养单位,我校承办了第一个全国MFA学位研讨会、招生了第一批MFA学员。市委宣传部对我院艺术硕士的试点工作予以了大力支持,当即在宣传部系统内部进行了广泛的动员,并推荐了一批目前在上海市各艺术单位工作的专业骨干报考我校。  
学校鼓励本科教学与社会资源合作,依托行业优势与社会力量培养艺术人才。如戏曲学院2004年同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协会、上海市木偶剧团签订了三家联合办学的协议,招收了全国第一个木偶表演专业的本科班。群众文化管理专业先后与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有关区的文化艺术中心和群众艺术馆等单位密切协作,并签订学生实训基地的协议。儿童歌舞剧专业同上海儿童艺术剧院、上海国际儿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共同培养专业人才的协议,招收了全国第一个培养儿童歌舞剧表演人才的本科班。

3、名师名剧培育艺术拔尖人才。
为促进拔尖学生脱颖而出,学校建立拔尖学生人才库,制定拔尖人才培养的“撷英计划”,举办“上戏之星”人才汇报展演系列活动,出版宣传拔尖人才的大型画册,近期还办了上戏人才推荐中心首届“推介沙龙”,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拓宽就业渠道,增加社会声誉。
根据培养拔尖后备人才的要求,戏曲学院从学生的实际条件出发,采用“一戏一聘”的方式,即请最优秀的教师传授最拿手的剧目。近几年来,到戏曲学院任教的专家、教师超过百余位,包括上海昆剧团的十一位国家一级演员,上海京剧院的尚长荣、李炳淑等著名演员,北京戏曲界梅葆玖等著名演员,为戏曲学院的教学汇聚了全国最强的教师资源。
我校在拔尖人才上这样下大功夫去培养,得到了老艺术家和领导的好评,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文汇报今年10月7日头版头条以《名师名剧培育艺术拔尖人才》为题报道了我校的做法。

4、拔尖人才纷纷涌现
近三年来,学生在国内外比赛中屡获殊荣,在舞蹈、戏曲、表演、主持、设计、文学、木偶、歌唱等各类大赛中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据统计,获国际大奖的有41人次,获省市级以上重要奖项的有334人次。
2005年至今,学校等各专业优秀学生屡次赴京参赛、演出,均创佳绩。戏曲学院学生应邀赴中南海为全国政协演出、赴央视录制“深见杯”获奖节目。表演系毕业班同学赴央视录制“2006毕业歌”,参加“国际戏剧教育研讨会”演出。2006年3月,进校不到两年的04级木偶班参加“金狮奖首届全国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艺大赛” 获最佳表演奖和表演奖。4月,舞美系服装专业蒋雯获得上海国际服装节设计金奖。5月,戏文系写作专业的朱舫创作的小说《绝杀》发行量超过了15万册。6月,首届戏曲导演班创作的诗词意境小品《满江红》、京剧《培尔•金特》、青春爱情京剧《墙头马上》等原创剧目,晋京演出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特别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演出更是轰动。
在2006年8月举办的国内规格最高、最具权威性的青少年舞蹈大赛“桃李杯”比赛中,学校参赛学生38人次分获金、银、铜奖,创学校参赛以来的最佳成绩。舞蹈学院参赛的群舞剧目《冲》以激昂的基调,彰显出积极奋发的中华民族精神,获得评委的高度赞赏,荣获中国古典舞群舞唯一的金奖。
艺术人才的培养和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相比,有着明显的特殊性。但是,这种特殊性中也有规律可寻。寻求这个规律,既是时代的呼唤,更是国家的要求。作为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我们要有信念的坚韧性、研究的深入性、着手的实效性和监控的持续性。几年的实际,我们取得了一些进展,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家长的好评和学生的欢迎,但是还不够,还要继续努力,再攀高峰。

三、自觉融入城市文化建设,在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征程中作用日益显现
教学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都需要从社会实践的检验中得到体认。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和广大中层干部以及师生员工近几年在学习和领会党中央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落实市领导和科教党委对我校工作的一系列要求中,越来越把“自觉融入城市文化建设,在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征程中作用日益显现”这个理念贯穿在各项工作实际中。在这方面,我们的认识更加统一、步伐更加坚定、形式更加多样、成效更加显著。

1、积极融入城市文化建设。
我校各专业师生积极参与中国申奥代表团形象设计、巴黎2004中法文化年项目“上海一条街”中的“数字上海”展示设计与制作、2006年上海合作组织十周年庆典晚会《和谐礼赞》、2006年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等重大国际活动的展示和演出;承担了第十一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开幕式,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会议专场演出等国内大型活动的演出任务;积极参与了“荣耀浦江”两岸三地、历届上海市教师节文艺晚会,上海科技馆“机器人剧场”的编导、设计、造型、视频设计制作等重大文化项目,受到国内外嘉宾赞誉。我校师生还参与了联合国全球创意产业博览会,国际小剧场戏剧节等活动的组织工作。
2006年春天起,我校党委和上海市市级机关党工委一起承办了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主题小品活动”。全市市级机关有10万公务员参加此项活动,我校有100多位学生参加创作、其中有60多个小品入选,最后获奖的10个小品有6个是学生的作品。韩正市长在市政府机关党委纪念七一座谈会召开时,还亲自邀请有关小品前往演出。有关专家认为,社会实践照这样的势头发展,既锻炼了学生、更发挥了上戏作为创作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影响深远。
学校于2004年被市科教党委和市教委命名为上海市大学生戏剧实践基地,至今已举办了三期培训班,共有来自复旦、交大、华理工、上外、上音等十多所高校的近百名师生参加。我院各专业骨干教师在编导演和主持艺术等方面给学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深受学员好评。作为基地推出的原创剧目《天堂的风铃》,以探讨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弘扬师德教育为主题。该剧几经打磨,2005年在本市17所高校演出近30场,观众达18000人次,在沪上各高校中一度掀起“风铃”热潮。校庆60周年期间,该剧在市科教党委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晋京演出,分别在北大、清华、人大和中戏连演四场,召开数场首都高校师生和专家座谈会,受到中央有关部门领导、首都大学师生、戏剧界专家和新闻媒体的一致好评。

2、“志愿者行动”结硕果。
本着“学以致用,奉献社会”的精神,学校强调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艺术创作“寓教于艺”,鼓励学生在社会艺术实践活动中吸取来自广大人民群众的养料,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修养。“上海戏剧学院文化志愿者”作为学校志愿者活动的特色,开展九年来,学生发挥所长,并在服务中进一步学习奉献、友爱、团结、互助的志愿者精神。这一活动已逐步成为学校发挥和培养拔尖学生,对学生进行生动的德育教育的主要载体。
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文化部、共青团中央联合组织实施的“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志愿服务行动每年从全国选拔100名优秀大学生到西部地区服务。近几年学校共有5名学生先后作为全国“百县千乡”文化志愿者,投身祖国西部的文化建设。其中,上海籍的赵琰华同学在完成一年的锻炼后,因当地急需灯光专业人才,毅然扎根云南。今年,02级舞美系学生戴雯静积极响应“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活动,成为学校第四批志愿者赴西部。
“文化志愿者”行动开展九年来,先后获得多项国家和市级集体奖,个人奖十余项,2005年12月,学校志愿者被授予“上海市优秀青年志愿者服务集体”荣誉称号。戏文系05级专升本学生丁娴瑶获上海市世界扶贫大会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

3、国际交流创品牌。
学校在艺术创作和教学上的国际交流非常活跃。2004年起,戏曲学院与日本著名音乐家瀧本恭史合作编创“京剧与太鼓”节目,先后出访越南、日本、印度,深受外国观众的喜爱。舞蹈学院排练的舞剧《霸王别姬》赴澳大利亚、日本、哈萨克斯塔演出。舞剧《野斑马》代表上海参加在哈萨克斯坦举办的“上海周”活动。戏曲学院、舞蹈学院学生作为中国艺术团成员参加“中泰一家亲”演出活动。演出在泰国各地引起轰动,学校师生还受到泰国王室成员和政要的亲切接见。在交流过程中,学校的戏剧艺术,以及戏曲、舞蹈等各专业的艺术教育所取得的成果也得到了国际艺术领域的认可和关注。
学校和全球26个国家和地区有艺术和教育交流合作,与世界上十余所著名艺术高校建立了校际互利合作关系。近年来,学校着力打造四个国际交流平台并形成品牌:“国际戏剧院校校长论坛”、“国际小剧场戏剧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亚太中心”、“联合国创意人才培训中心”以及各类高层次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等。这些国际平台为本科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国际化氛围,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影响,为更好地引进国外优秀师资创造了条件。2006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第四届国际戏剧院校校长论坛,一致通过决定,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亚太戏剧教育中心设立在上海戏剧学院,统筹协调亚太地区戏剧教育的交流活动。在2006年10月学校主办的国际戏剧院校校长论坛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轮值主席Corneliu Dumitriu向媒体亲自发布了这个消息。

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果实。各级领导、国内外专家和社会各界对我校工作给于了极大的肯定。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观看《天堂的风铃》后对我校师生说:“感谢上戏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部好教材。”文化部副部长孟晓驷观看了虚拟实验室的汇报后惊叹:“太完美了!太好了!”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在全国辅导员会议演出结束后专门走到我校演出队伍前夸奖说:“我看过你们高年级的很多演出,没想到你们低年级的演出水平也这么棒!”我校在日本演出时,中国驻日本大使王毅给予高度评价,他说:“你们的精彩演出打动了日本人民的心,这个效果是我作为大使演讲100次也达不到的”。我校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参加“中国上海文化周演出”时,杨晓渡副市长也给于表扬。在泰国应国王邀请,参加“中泰一家亲”演出时,也得到了泰国公主和我驻泰国大使的好评。前不久,国际舞美协会前主席梅佳女士在参加了我校承办的“2006国际舞美学术会议”之后说:“你们国家、你们学校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今后什么奇迹都可能发生”。人类表演学大师、美国纽约大学教授谢克纳说:“我目睹了上戏的变化,他们在国际剧坛上的出色作为,是因为他们牢记了自己的使命。”
最令人激动和难忘的是,胡锦涛总书记日理万机,但他在百忙之中亲切接见上戏人,给了正在奋进中的上戏人以巨大的鼓舞。2005年7月,他在访问俄罗斯期间,亲切接见了我校派出的留学教师宋颂,当听说小宋来自上戏时,总书记脱口而出:“那是一所很好的学校啊!”2006年4月,总书记访问美国,与布什总统夫妇一起在会见了我校留美教师吕振环、陈敏夫妇并合影留念。2006年6月,为感谢为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成功举办作出贡献的同志,总书记接见了包括我校党委书记贺寿昌、主持工作的副院长韩生在内的有关干部。2006年10月,我校学生处徐莹老师加入了中国青年志愿者队伍,赴老挝支援教育事业。徐莹老师和我校另一位在读博士生叶长海一起作为志愿者代表接受了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和热情勉励。

四、全方位推进凝聚力工程的建设

1、师德教育再掀高潮。
学校表彰德育先进人物、树立德育标兵,对广大教师形成持续不断的影响力,营造了家园氛围。在2005年市科教党委举办的“师恩•师爱•师情”师德演讲比赛中,我院青年教师根据离休支部党员教授胡导事迹撰写的参赛作品《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荣获一等奖。2006年4月和7月,学校授予陈多教授终身荣誉奖并召开了以弘扬陈老师师德为主线的研讨会。2006年7月,根据胡导教授先进事迹拍摄专题片《不老的胡导》,获得科教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评比一等奖。
今年以来,师德教育的品牌“结对子”活动又有了新的突破。在学校党委倡议下,在工会组织下,各部门纷纷举办新老教师结对活动,每一位近三年内加入学校的新教师都和一位老教师结成对子,老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上对新教师进行传、帮、带,让上戏的优良传统在年轻一代身上发扬光大。作为典型,结对子的代表还德育年会上交流经验。
2、精心培养少数民族人才。
学校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艺术人才的优良传统在全国有巨大影响,已经成为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光辉形象的一个象征。目前,我校还有一个西藏少数学员班。他们经过专业考试和文化考试后,在表演、戏剧文学和舞美等专业学习。入学以后,这些西藏同学得到了学校各部门的热情帮助,家庭困难的同学被减免了学费。社区共建精神文明的浓浓情谊,让著名演员乔奇、圆明讲堂的法师、静安寺街道的居民纷纷为他们捐款,并且十分关心西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党委机关支部和西藏班结成对子,举行了一系列活动。目前,表演班同学正在排练毕业大戏,他们希望用自己有益的表现报答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关爱。

3、真情关爱,感动校园。
2004年,学校发起的“爱心拯救生命,行动点燃希望”系列援助活动,为身患白血病的表演系同学孙珊珊筹得40余万元善款。学校师生始终牵挂着孙珊珊进行骨髓移植及术后康复情况,多次上门看望孙珊珊,使她倍感上戏浓浓的家园情,更增添了她战胜病魔的勇气。2006年底,孙珊珊同学重返校园继续学业,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最美好的祝福。著名校友宋佳听说后,立即赶回母校。作为中华白血病防治工程的形象代言人,她为母校的人文关怀所感动并表示,“一定要制作一部反映母校家园情谊的电视连续剧,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上戏!”
离休支部05年通过“关心下一代工程”给戏曲学校武功班的小同学们送去用于购买练功和学习用品的4000元捐款,勉励孩子们勤奋学习、快快成才。拿到练功前的小同学们给离休的老伯伯、老奶奶们写了一封真情洋溢的感谢信,表示了学好戏曲、为校争光的决心和信心。06年11月,老同志再次捐款4000元,表达了他们对下一代的关爱。
学校倡导以“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原则开展学生德育教育。团委和学生会举办“感动上戏DV大赛”、“我是上戏人”征文演讲大赛、“学风建设”等一系列生动活泼的主题教育活动。 “感动上戏DV大赛”,组织发动全校各专业的学生骨干,利用他们各自的专业优势,用DV去记录身边的人和事,用镜头去搜寻上戏园的真善美。通过采访、拍摄、整理、制作环节,把“感动上戏”的19个人物专题片展现在了大家的眼前,充分发挥了“榜样的力量”。

4、家园精神深入人心。
学校进一步加强“凝聚力工程”的制度建设,严格执行领导接待日、十个关心制度。同时,加大教授治校和校务公开力度,一是颁布《上海戏剧学院推行政务公开工作实施方案》,成立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每个教学单位和行政部门都配备了相关人员;二是坚持召开有党外人士和民主党派同志参加的“双月座谈会”、离退休老同志例会、学生骨干通气会,向他们通报学院重大工作;三是党政领导在学校发展或改革出台的重大制度之前,总是在第一时间,深入基层调研、听取不同意见和反映,直接与群众沟通信息、交流看法。
贺寿昌同志不顾高原反映,亲自到西藏拉萨与自治区文化厅领导洽谈学生毕业公演剧目事宜;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召集党委机关支部青年党员干部开会谈心,勉励他们登高望远,多为事业发展贡献;在陈多教授生病住院和逝世时,第一时间赶到病房告别。葛朗同志关心学生党建工作和志愿者工作,在山东招生时专门挤出时间到孙姗姗家里看望并对她的复学给予了很多帮助。韩生同志几乎放弃了个人的业务发展的时间,及时把自己分管的教授和副教授“岗位分级制”等新政策推出,让大家分享改革成果。刘志钢同志在教学硬件投入、校园建设和师生生活的关心方面,体贴入微,身先士卒。孙惠柱同志为了学校能够顺利办好MFA等新专业,能够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在自己分管的工作中,不辞劳苦,为学校发展赢得时机。
正是由于领导和群众心连心、心贴心,学校近几年改革出台的新政策始终得到了广大师生员工的拥护和支持。比如,货币化分房的补贴方案,经过领导和群众上上下下多次沟通,在职的同志希望给退休的80岁以上的老同志一步到位,身体健康的同志希望给生重病绝症的同志更多的关怀,不同群体心心相印、同志友情深似大海。在教代会上,这个方案结果全票通过。
2004年启动的旨在抢救和保护濒临灭失的学校老艺术家宝贵财富和资料的“霞光工程”。近两年来,“霞光工程”先后举办了《庄宝华版彩山水画展》、《刘文斗美术作品展》和《周本义舞台设计展》,并出版了画册。“上海戏剧学院霞光文艺研究丛书”已出版胡导老师的《戏剧导演技巧学》、徐企平老师的《戏剧导演攻略》,吴光耀老师的著译集《多样化:戏剧革新的必由之路》,项奇同志的《淘园杂忆》。2006年,获悉学校资深教授陈多同志病重、病危之后,学校立即与中国戏剧出版社接洽,以最快的速度出版了陈多教授的论文集《剧史思辨》;为陈多同志争取科研课题立项并提前获得院级课题经费。
学校的事业发展和领导关心,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春暖花开,学生们纷纷报名义务鲜血,使我校每年超额完成鲜血指标,成为“义务鲜血先进单位”;暑假酷热,广大教工放弃休息、坚持到校参加评估材料准备活动,工作干劲比天还热;丹桂飘香,在开学典礼的热烈掌声中接受勋章,老同志激动万分地说:“抗战胜利是我们民族的盛事、党委隆重为我们转授勋章是学校的盛典、全场满堂的喝彩是师生的盛情”;三九严寒,学校决定放弃黄金店铺的经济效益、另辟为“毕业生推介中心”的举措,像一股热浪冲击着莘莘学子的心灵,得到了王奇副主任和广大学生的好评……

我校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特色项目是在市领导的关心下、在科教党委和教委的指导下、在全体上戏人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面对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我们的工作还有许多不足、还有许多值得总结和提升的方面。我们热情欢迎上级领导和兄弟单位同志给予批评和指正。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