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鹰的记忆》研究课题今天举行结项会议
上海市教育高地建设项目、上海市教委科研项目《雏鹰的记忆——1959年—2006年上海戏剧学院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纪事》(戴平教授著)一书于今天举行结项会议。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叶长海教授、演艺中心艺术总监张仲年教授等五位专家出席了结项会议。会议由学校科研处长姚扣根主持。
为了继承和发扬上戏培养少数民族学员的优良传统,进一步探索艺术人才成长的特殊规律,《雏鹰的记忆》(以下简称《雏鹰》)一书,近日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同时关于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教育意义等方面的探讨,也在今年5月举行的“西藏班教学成果及《雏鹰》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和西藏五代学员代表给予了高度评介。
专家经过评审后认为,在纪念话剧百年的活动中推出的这本书,真实地反映了少数民族话剧的艺术真谛,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话剧在外国可用英语演,在中国大城市可用汉语演,到西藏等地区就可以用藏语等少数民族语言演。上戏培养的西藏班每次晋京公演引起轰动,用的就是藏语!有意义的是,这几次对中国话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演出,在《雏鹰》中都有完整记载。图文并茂的史料、虚实相间的记叙、点面结合的鸟瞰,无不令你仰望高山、驰骋草原,陶醉在来自少数民族艺术的海洋。
其次是本书具有的学术价值。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不同民族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都有其独到的、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西藏人民勤劳勇敢、充满智慧,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他们的儿女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中,能够在老师的教导下从“双文盲”(汉语、藏语)变为“双丰收”,拿到政府大奖又赢得观众爱戴,除了自身的勤奋、好学外,学校、老师和领导等方面创造的条件和营造的氛围等也起了重要作用。本书在这方面浓笔勾勒了学校的教学计划、老师的教学方法,找到了少数民族学员学习艺术的一些规律,使我们对上戏作为国家民族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展现。
最后是本书贡献的教学价值。艺术是一种感性的创作活动,艺术教育也是极具感性色彩的一项事业。她用形象的符号开启你心灵的火花。但是,在强调感性的同时,我们往往发现艺术的总结、积累、乃至提升、固化等工作,在艺术院校和院团显得比较薄弱。《雏鹰》的出版让上戏的教授们为之一震,陈明正教授说:“这本书的出版使我们对自己曾经取得的辉煌再度审视、不断超越!”上戏已经培养了藏族、蒙族、壮族等18个少数民族的艺术学员。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带动更多的教师在这方面后来跟上,把已经取得的和正在创造的培养少数民族学员的教育财富总结、提炼和发扬好。为培养更多的艺术人才提供理论上的自觉和实践中的动力!
在结项会上,专家还建议,为了进一步做这方面的工作,可以对本书中一些还可以充分展现学校教学成果的部分,比如第五届西藏班成果研究等,给予加强。同时,我校各院系也可以借鉴本书的做法,从历史的高度对自己的专业予以审视、整理、总结和提高。(撰稿/白水 责编/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