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部门动态  重要活动

我校今日举行历届西藏班教学成果暨《雏鹰的记忆》研讨会

    为了进一步贯彻市委领导到我校调研讲话精神、探索包括西藏班等少数民族尖子人才成长的规律,“历届西藏班教学成果暨《雏鹰的记忆》研讨会”5月15日上午在上海戏剧学院佛西楼会议室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学校党委宣传部、教务处、表演系联合举行,学校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葛朗出席会议并祝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西藏话剧团副团长洛丹率历届西藏班校友代表出席会议并对学校和老师多年来的培育表示由衷的感谢。学院原党委书记、《雏鹰的记忆》一书作者戴平教授以及曾经参加过历届西藏表演班、西藏舞美班教学和管理的有关干部、老师3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党委宣传部部长张生泉主持。
    培养西藏少数民族戏剧艺术人才,是上海戏剧学院办学史上散发奇光异彩的一页,四十多年来成绩卓著。1959年,根据西藏工委的要求和国家文化部的指示,上戏率先加入到教育援藏的行列,创办了第一届西藏表演班;随后,又先后举办了四届表演班、三届舞台美术班,共培养藏族学员200余名。
    第一届西藏表演班都是农奴和贫苦农牧民子女,他们克服了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适等困难,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向祖国和人民交出了一张满意的答卷。1962年晋京演出《文成公主》,周恩来、陈毅、班禅•额尔德尼•确杰坚赞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并与剧组师生亲切交谈,周总理还指示以该剧招待各国驻华使节。1981年,第三届西藏表演班晋京公演莎士比亚名剧《柔密欧与朱丽叶》。胡耀邦、万里、邓颖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他们并邀请剧组师生到中南海做客。1997年,第四届西藏表演班深入上海街头巷尾观察市民生活,毕业时成功完成海派现代喜剧《公用厨房》的演出任务。2007年5月,第五届西藏班学生与他们的学长共计五代演员济济一堂、会聚上戏,毕业剧目排演大型话剧《喜玛拉雅王子》,共同唱响汉藏友谊源远流长的民族团结之歌,共同谱写构建和谐社会的艺术心曲!
    为了继承和发扬我校培养少数民族学员的优良传统,进一步探索艺术人才成长的教学规律,为今后学校事业发展、特别是青年教师发挥教书育人作用提供优秀的教材等文本,被上海市教委列为科研项目并作为上海市教育高地建设项目的《雏鹰的记忆》一书,近日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该书作者戴平,1960年进我校工作至今40余年,见证和参与了包括历届西藏学员在内的上戏全部少数民族学员在校的学习生活。1999年国庆50周年时,她作为国务院授予我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的代表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2003年,她从领导岗位退下后,强烈的使命意识迫使她认识到,由于时间关系,曾经主持和参加过少数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教师有的已经去世,如老领导熊佛西、苏堃、杨进、费瑛和老教师田稼、方传芸、朱铭仙、蒋有作、刘建平、姚家征等。有的年事已高离开了教学第一线,如宋廷锡、江文逑、徐企平、陈明正、阮尚志、冯冰、卢若萍、项奇、郭东篱、秦忠明、姚振中等。他们在教学方面的建树、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经验、在管理方面的史料如不抓紧收集、整理,将会逐渐消失。从这个意义上说,出版这本书籍也是一项“抢救工程”。
西藏班在上戏的学习始终受到了学校历届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热情关心。40多年来,只要西藏班在上戏学习,就是领导工作的“一号工程”。特别是第五届西藏班到校后,党委书记贺寿昌深入课堂听课、多次亲自主持有关西藏班教学和演出的工作会议,06年夏天他还带领教务处干部专程赴西藏高原与文化厅领导商洽西藏班毕业公演事项。
西藏班在上戏的学习更是得到了老师们精耕细作的栽培和呕心沥血的关怀。他们牢记党的嘱托,为了民族团结、更为了民族艺术发展的繁荣,克服了种种困难,针对藏族学员的实际,精心安排课程,行之有效教学,使广大学员德艺双馨、喜获丰收。第一届藏族班学员大旺堆因成功塑造电影《农奴》的主角强巴、荣获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第三届西藏班被文化部授予“先进教学集体”称号;第四届西藏班获得了“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研讨会上,与会者联系西藏班教学畅谈了丰富的经验和体会,大家高度评价了《雏鹰的记忆》史料翔实、生动感人,充分肯定了这一特殊的教学成果。大家认为,撰写《雏鹰的记忆》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它从一个侧面总结了上海戏剧学院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对培养少数民族的人才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