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赴澳大利亚访问团返校
以刘志钢为团长的上海戏剧学院访问澳大利亚考察团于3月31日至4月12日对悉尼、堪培拉、墨尔本等地著名艺术院校、剧院、博物馆进行了访问、交流和学习活动。代表团所到之处,受到了澳方有关部门的热情接待。访问取得了圆满成功。
在悉尼市的澳大利亚国立戏剧学院两个整天的访问中,从院长梅勒先生到教务主任、剧院主管以及资深教授都亲自参加了接待活动。他们对代表团的要求一一满足,从考察剧院、参观教学设施到组织座谈,充分显示了两校长达十多年的合作友谊之情。这正如院长梅勒先生所言:“我非常珍惜两校的友谊。”他还热情地向刘志钢副院长介绍了学校发展的远景、特别是两校合作的设想。刘志钢副院长高兴地表示:“我们从国立戏剧学院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校此次组团访问悉尼,就是要为两国戏剧教育事业再谱新章。
代表团在墨尔本市墨尔本大学维多利亚艺术学院的访问,整值过节,学校放假。但为了接待远方的客人,院长安吉女士亲自到校介绍情况,把剧院、排练场、设计车间、教师工作室毫无保留地一个一个打开让大家参观并且热情回答了我们的提问。如果说,在国立戏剧学院,大家感受深的是该校严谨的教学和治学的氛围的话;那么,在维多利亚艺术学院,大家感受深的是该校从学生一进学校起就训练的“文化公司制”模式。因为这个模式,让学生以后就业、工作可以很快适应社会需要。
除了艺术院校之外,代表团还参观了位于悉尼的悉尼大学、新南维尔士大学、悉尼音乐学院和位于首都堪培拉、名列世界前36名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几所大学一流的校园设施和教学条件以及教师敬业学生刻苦的校风,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悉尼歌剧院是闻名世界的著名建筑,也是我们此行考察的又一个任务。在国立戏剧学院的帮助下,歌剧院方面派出了专家接待我们,从前厅、观众席、后台到灯控室、演员化妆室,我们楼上楼下围绕美丽的歌剧院来来回回转了好几圈。范和生、余忠同志高兴地说:“剧院先进的设施和一流的理念值得我们回去学习和借鉴。”由于校友的安排,我们还在大歌剧厅欣赏了一场高水平的音乐会。在悉尼,我们还去了码头仓库改建的剧院、去了悉尼洲立剧院。这些剧院都是老建筑改建而成的,外部条件一般、内部管理井井有条;既有往日的历史感,又有时尚的装饰,新与旧、土与洋达到了很好的统一,给人以极大启迪。
澳大利亚虽然历史不长,但对于这段历史,他们还是非常珍重。悉尼的动力博物馆、堪培拉的战争博物馆以及墨尔本博物馆的“中国长城展览”等内容各异、形式标新的展览,让我们这些来自北半球的远道参观者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其中像动力博物馆这样极具创意色彩的展览,真正显示了这个国家的活力,给了我们如何办好自己的事业以深思。
最令人激动和难忘的是,我们的校友们在百忙之中,还热情接待代表团。他们在这个过程所体现的好客、真诚和对母校的情感真是难以用语言表达。表演系57届校友胡玲荪、王惠莉夫妇俩来到悉尼办澳华儿童剧院和华轩剧社。前者是为了华人下一代的文化传承,后者是为了在澳留学生的民族凝聚力——两个剧社都取得了成功,受到了包括总理霍华德在内的澳大利亚主流社会的高度肯定;特别是胡老师身患重病,还心系代表团,弥留之际再三叮嘱家人和剧社的学生:“要用心接待好母校的代表团老师!”在胡老师的安排下,剧社的学生学习再忙,也要挤时间每天派一到两位做翻译和向导。表演系62届的项建老师在校庆60年给母校送了60根竹子,这次又向每位代表团老师送了纪念品。表演系57届的徐祥麟老师,人在上海,却把代表团在澳的行程了如指掌。他和在悉尼的妻子和在墨尔本的朋友联系,为代表团服务。当舞美系84届的校友陈继、费立红夫妇听说代表团抵达墨尔本时,也在唐人街酒店款待我们。当问起在母校学习的感受时,陈继说:“母校给了我艺术的启蒙知识,让我有今天的成就。”费立红说:“母校让我遨游在书本的海洋中,给了我使不完的力量。”在一旁参加接待的原编辑部干部肖鸿校友也点头称道。
本次考察还取得了另外一些成果。我们和国立戏剧学院的合作,还有望新的突破,特别在两校学术、教学方面的交流还要扩大。目前,该校前任院长克拉克先生正在导演系排戏,表演系的李学通教授曾经去过该校上课。这种交流,今后在学生层面上还要继续。维多利亚艺术学院也希望在课程建设、剧目演出等方面加强交流,特别在今年11月该校将来我国访问,届时,两校还可以就双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对我们在悉尼的活动,澳洲的《星岛日报》于4月5日以“上海戏剧学院代表团访问悉尼”为题给予了图文报道。
在学院发展历史上专门组织党政管理干部为主的代表团是第一次。时间虽然很短,但是收获却是不小。代表团成员决心把学习的好经验、好模式加以认真消化、总结和梳理,针对学院本身的实际,探寻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管理方法和制度。(图、文:白水)